上海市郊某村庄在一次基础设施建设中,意外发现一处疑似古代墓葬群,引发当地居民和考古界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已紧急介入,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初步勘探和保护性发掘,初步判断该遗址可能涉及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若最终确认,将为上海地区的历史研究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发现经过:施工中的意外惊喜
据了解,该发现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边缘的一个传统村落——张家村,10月中旬,当地在进行河道疏浚工程时,工人操作挖掘机掘进至地下约3米深处,突然触及坚硬石质结构,并伴有青砖、陶片等物品散落,现场负责人立即暂停施工,并上报文物部门,初步清理后,可见一处由青砖砌成的拱形墓室,内部保存较为完整,伴有少量锈蚀金属器皿和陶瓷残片。
“当时我们以为是普通石块,但仔细看砖块上有精细纹路,陶片也带着古朴釉色,就感觉不寻常。”参与施工的李师傅回忆道,村民闻讯后,纷纷前来围观,有人猜测是“古代官墓”,也有人担心是“战争遗存”,当地政府迅速拉起警戒线,并联系上海市文物局派遣考古队。
初步勘探:或为宋元时期家族墓葬
经考古专家现场勘查,目前已发现至少三处相邻墓穴,分布规律,结构相似,均采用江南地区典型的砖石混筑工艺,墓室中出土的白瓷碗残片、铜钱及墓砖形制,初步判断属于宋元时期(约公元10-14世纪),上海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明华表示:“从墓葬规模和陪葬品特征看,这很可能是一处中等规模的家族墓葬群,墓主身份或为当地乡绅或低级官吏。”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一个墓穴的壁龛中,专家发现了刻有“大德年间”字样的砖铭(大德为元成宗年号,1297-1307年),这为断代提供了关键依据,现场还清理出数枚熙宁元宝(北宋钱币)和一把锈蚀铁剑,暗示墓葬可能历经多次修缮或使用。
历史价值:填补上海古文明空白
上海作为近代崛起的国际都市,常被误读为“历史浅薄”,实则考古证据表明,松泽、广富林等遗址证明上海有6000年人类活动史,此次发现若确认为宋元墓葬,将具有多重意义:
- 区域史补充:宋元时期上海地区属松江府,多为渔盐经济,墓葬群可揭示当时民间生活、葬俗及人口迁徙。
- 贸易史印证:出土陶瓷若与龙泉窑、景德镇窑相关,则反映江南商贸网络。
- 海岸线变迁研究:墓葬深度和层位可为长江三角洲成陆过程提供参考。
“上海已发现的古墓多集中于松江、青浦等西部区域,东部沿海地带较为罕见,此次发现可能改写我们对浦东历史开发的认知。”王明华强调。
保护与争议:发展中的文化困境
遗址周边已实施24小时巡逻,考古队正采用三维扫描和无人机测绘进行无损检测,但保护工作面临挑战:村民担忧工程延误影响生计;收藏市场传闻流出文物,需防范盗掘风险。
对此,文物部门联合村委会开展宣讲,说明《文物保护法》中“地下文物属国家所有”的规定,并承诺对施工损失合理补偿,专家建议未来可规划“遗址展示区”,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展示考古过程。
深层思考:城市化下的考古使命
张家村的发现并非孤例,近十年上海累计处理考古项目200余项,包括元代水闸遗址、明代顾绣家族墓等重大发现,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平衡建设与保护成关键课题,上海市文物局表示,将完善“考古前置”机制,在土地出让前完成文物勘探,避免被动抢救。

这处“疑似古墓”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上海作为现代化都市背后的厚重底蕴,其最终定论尚待实验室测年和进一步发掘,但已提醒人们:在迈向未来的路上,每一次对历史的回眸,都可能重塑我们对文明的理解。
(本文信息截至发稿前,后续进展将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