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当新冠疫情的阴影悄然笼罩华夏大地时,位于川西平原腹地的成都市郫都区(原郫县),这座以豆瓣酱闻名遐迩的安逸小城,也未能幸免,一场突如其来的局部疫情,将郫县县医院——这座承载着本地及周边百万居民健康所系的三级综合医院,瞬间推向了风口浪尖,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场所,而是化身为一座坚实的“生命堡垒”,在恐慌与坚守、未知与探索之间,书写了一段属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独特抗疫史诗。

风暴眼:骤然响起的集结号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当“郫都区发现本土确诊病例”的消息像一道惊雷划破长空,郫县县医院立刻进入了“战时状态”,平静的门诊大厅气氛陡然紧张,但秩序并未混乱,医院党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防控指挥体系高速运转,发热门诊迅速扩容改造,成为筛查疑似病例的第一道防线;隔离病区紧急启用,配备了最精干的医护力量和最齐全的防护物资;核酸检测实验室灯火通明,检验人员三班倒,机器24小时不停歇,力求以最快速度出具结果,为流调溯源和精准防控争取宝贵时间。
彼时的郫县县医院,如同一个精密咬合的齿轮组,预检分诊处,护士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不厌其烦地询问流行病学史、测量体温,汗水浸透了衣背;急诊科里,医生们在高度防护下沉着应对各类急症患者,确保医疗安全与疫情防控两不误;后勤保障部门穿梭忙碌,确保隔离区域物资供应不断线,这里,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之一,也是希望最先点燃的地方,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清楚,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病人的健康,更是这座城市的信心与安宁。
堡垒之内:白衣为甲,丹心为矛
在郫县县医院的隔离病区,上演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医护人员们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口罩,一进去就是连续数小时,脸上被勒出深深的印痕,双手被汗水泡得发白起皱,这是他们的“标配”,他们不仅是治疗者,更是心理疏导师、生活照料员,面对确诊患者的焦虑与恐惧,他们用耐心的解释、温暖的鼓励去抚慰;面对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他们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有一位年轻的护士,孩子刚满一岁,疫情发生后她主动请缨进入隔离区,只能通过视频看看孩子,听着那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她强忍泪水,转身又投入忙碌的工作,还有一位年近退休的老专家,坚持站在一线,他说:“我在医院干了一辈子,这种时候更不能退。”正是这一个个平凡的个体,用他们的专业、勇气和奉献,构筑了郫县县医院这座堡垒最坚硬的内核,他们的身影,是那段晦暗日子里最温暖、最耀眼的光。
辐射之力:网格防控与社区守望
郫县县医院的作用远不止于院内救治,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它承担着更广泛的公共卫生责任,疫情期间,医院迅速组建多支核酸采样应急队,深入出现病例的小区、学校、工厂,开展大规模人群筛查,在寒风凛冽的户外,采样人员连续作战,动作标准而迅速,常常忙到深夜,医院专家团队积极参与区级疫情防控专家组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建议;通过线上问诊、健康宣教等方式,指导社区居民科学防护,消除恐慌情绪。
医院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了紧密的联动机制,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域的疫情防控网,疑似患者的转运、出院患者的社区管理、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都在郫县县医院的协调指导下有序进行,这种“中心-周边”的协同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区域整体抗疫效能,体现了公立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后疫情时代的思考与蜕变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郫县县医院的抗疫经验沉淀为宝贵的制度财富,平战结合的发热门诊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传染病报告和预警系统更加灵敏,医护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实战中得到显著提升,医院在做好日常诊疗服务的同时,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疫苗接种保障、常态化核酸检测、院感防控督查,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
回望那段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的岁月,郫县县医院以其扎实的日常积累、高效的应急响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它不仅是郫都区人民身体健康的守护者,更在非常时期成为了稳定社会情绪、凝聚抗疫合力的精神象征,这座“生命堡垒”里所发生的一切,关乎医术,更关乎人心;记录的是与病毒的战斗,彰显的则是人性的光辉与制度的韧性,这段记忆,将永远镌刻在医院的院史中,也铭刻在每一位亲历者的心里,成为推动医院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