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的到来,北京市作为超大型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其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北京疫情呈现出新的特点,防控体系在动态调整中不断优化,全力守护市民健康与城市正常运行。
当前疫情态势:以流感为主,多病共防
根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最新周报数据,近期北京市呼吸道传染病报告病例数有所上升,但整体态势平稳、可控,当前的本土疫情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 病原体多元化:本轮疫情并非单一病原体引发,而是呈现“多病共防”的复杂局面,监测数据显示,流感病毒(以甲型H叁N贰为主)是当前优势流行病原体,其活动水平处于高位。鼻病毒、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为JN.壹等XBB变异株)等共同存在,形成了交织传播的态势。
- 病例分布广泛:感染者覆盖各年龄段,其中儿童和青少年中,肺炎支原体、流感等感染占比较高;成年人及老年人中,流感与新冠病毒的感染风险并存,医疗机构,特别是儿科门诊和综合医院发热门诊的接诊压力阶段性增大。
- 重症风险可控:尽管感染基数较大,但由于北京市人群整体免疫屏障水平较高(得益于广泛接种的新冠疫苗和既往感染),以及流感和新冠均已有相对成熟的抗病毒治疗手段,目前报告的病例仍以轻症和中症为主,重症和死亡病例维持在较低水平。
精准防控策略:强化监测,分级诊疗

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北京市并未采取“一刀切”的封控措施,而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实施更为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
- 加强多病原体监测预警:全市已建立覆盖各级医疗机构、学校、养老机构等的综合性监测网络,对流感、新冠、支原体等十余种呼吸道病原体进行实时监测和病毒基因测序,动态掌握疫情流行强度、变异情况,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优化医疗资源调配与分级诊疗:为应对就诊高峰,市卫生健康委要求各级医疗机构统筹调配资源,增开发热门诊和诊室,延长服务时间,推广分时段预约诊疗。强力推进分级诊疗,引导轻症患者优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将优质医疗资源更多留给重症高风险人群,家庭医生团队积极参与,提供线上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
- 聚焦重点场所与重点人群保护:对学校、托幼机构,严格落实晨午检、缺勤追踪、环境消毒等措施,必要时采取临时性班级隔离或线上教学,对养老机构、社会福利院等脆弱人群聚集场所,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访视管控,加快推进老年人群、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 倡导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市政府及疾控部门通过多种渠道,持续向市民发布健康提示,倡导践行 “健康第一责任人” 理念,包括:在人员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积极接种疫苗;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及时就医、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上学。
社会经济生活:平稳有序,韧性彰显
在精准防控策略的保障下,北京市的社会经济生活总体保持平稳有序。

- 公共交通:地铁、公交系统正常运行,乘客佩戴口罩的自觉性较高。
- 商业消费:商场、超市、餐饮场所正常营业,部分商家通过线上引流、线下无接触配送等方式满足消费需求,年末消费市场活力正在逐步恢复。
- 大型活动:各类文化、体育、会展活动在严格落实防疫预案的基础上正常举办,如部分演唱会、展览等,为城市增添了烟火气。
- 物资保障:全市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完全能够满足市民日常及应急需求。
未来展望与市民提示
专家分析认为,北京市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态势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随着寒假来临和人群流动模式的改变,疫情走势可能会逐步趋缓,未来的防控重点仍是“保健康、防重症”,核心在于保护医疗系统不被击穿,并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死亡。
对于广大市民而言,面对当前疫情,无需恐慌,但需保持警惕,关键在于:
- 及时接种疫苗:只要符合接种条件,尤其是老年人,应尽快完成流感疫苗和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疫苗接种。
- 提高健康素养:学习辨别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症状,掌握基本的家庭护理知识,合理备药,但不盲目囤药。
- 科学有序就医:症状较轻时优先选择社区医疗机构,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等重症倾向,应立即前往大医院就诊。
北京正在经历一个不同寻常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在“多病共防”的新常态下,这座城市以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完善的医疗体系和市民的高度配合,展现出巨大的韧性与活力,精准防控的“北京实践”,不仅是在守护两千多万市民的健康安全,也为超大城市应对复杂公共卫生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各项措施的持续深化和市民防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北京有信心、有能力平稳度过这个冬天,迎接春天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