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疫情”成为时代共同的记忆,每一座城市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答卷,位于中国西南的工业重镇、以一碗螺蛳粉香飘世界的广西柳州,其疫情应对轨迹,展现出了一幅不同于许多大城市的独特图景,回顾其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病毒的阻击战,更是一座城市治理能力、工业底蕴与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精准防控与工业城市的硬核底气

柳州,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拥有上汽通用五菱、柳钢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人口流动性大,防控压力不言而喻,在数轮疫情冲击中,尤其是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挑战,柳州的表现屡屡引发关注,其核心策略可以概括为“精准高效,动静结合”。
与一些地区动辄全域静默不同,柳州更倾向于将防控资源下沉到最小单元,一旦出现零星病例,流调溯源队伍会迅速启动,像“侦察兵”一样精准勾勒出传播链,封控范围往往精确到小区、楼栋甚至单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社会面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功夫,背后是强大的基层组织动员能力、高效的指挥体系以及市民的高度配合。
这份“精准”的底气,部分源于其深厚的工业基础,柳州自身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以及强大的制造业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从口罩、防护服的生产到负压救护车的改装,本地产业链能够快速响应,确保了防疫物资的及时供应,这种“工业硬实力”转化为“防控硬支撑”,是许多城市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
“螺蛳粉效应”与保供体系的温情构建
疫情期间,民生保障是最大的政治,柳州在这方面,巧妙地打出了“特色牌”——螺蛳粉,这袋小小的米粉,不仅是城市名片,更成为了稳定民心、连接情感的纽带。

在封控管理期间,确保物资供应畅通是关键,柳州依托成熟的螺蛳粉原材料种植、加工、配送网络,构建了一套高效灵活的社区保供体系,预包装螺蛳粉成为保障物资包里的“常客”,它易于储存、食用方便,且极具地方特色,有效安抚了市民因隔离可能产生的焦虑情绪,本地农业合作社、米粉厂、电商平台通力合作,既保障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供应链不断裂,也稳住了相关产业链上成千上万从业者的生计,这种将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融入应急保供体系的模式,充满了生活智慧和人文温度。
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成为了连接政府与居民的“最后一米”,他们不仅负责物资配送、核酸筛查组织,还关心独居老人、病患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将冷冰冰的防控规定,执行出了暖洋洋的人情味,柳州的社区,在疫情中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治活力。
常态下的坚守与“后疫情时代”的展望
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柳州并未松懈,持续优化的“落地检”服务、便利的核酸采样点布局、公共场所严格的“三码”联查,共同构筑起坚固的防疫屏障,柳州努力寻求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平衡点,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特色促销活动等方式,刺激消费复苏,重燃城市“烟火气”。
值得注意的是,柳州的旅游业在疫情间歇期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当周边大城市疫情趋紧时,柳州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独特的城市魅力(如遍布全城的紫荆花海、百里柳江风光),吸引了不少区内游客,实现了“错位发展”,这启示我们,一座城市的内在吸引力和稳定的环境,本身就是重要的竞争力。
广西柳州的疫情应对,是一部融合了工业逻辑的精准、基于本土特色的温情与尊重个体需求的包容的综合性实践,它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其在动态中所保持的定力,在非常时期所维系的城市正常“心跳”,以及对市民生活细节的关照,共同构成了一份独特的“柳州答卷”,这份答卷告诉我们,有效的疫情防控,并非只有一种模式,立足自身实际,挖掘内在潜力,完全可以在守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同时,保住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未来的柳州,如何将疫情期间锤炼出的治理经验转化为长效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城市韧性,值得持续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