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眼中,高校的实验室是尖端科研的代名词,充满了精密仪器和高深理论,在浙江一所高校的角落里,一间因设备更新而被暂时废弃的实验室,却成了两名学生梦想起航的“硅基沃土”,来自计算机学院的李逸(化名)和生物工程学院的陈悦(化名),这两位看似专业领域毫不相干的浙江高校学子,用一次大胆的“反向操作”,将废弃的实验室变成了他们探索“AI+生物信息”交叉领域的创新工场,并成功孵化出一个估值超千万的科技项目。

故事的起点,源于一次偶然的抱怨,李逸所在的团队需要处理海量的基因序列数据,传统的计算方法效率低下,耗时漫长,他在食堂与陈悦闲聊时提及此事,本是学渣对课业的吐槽,却意外点燃了创新的火花,陈悦对生物数据的复杂性和潜在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而李逸则精通人工智能算法,两人一拍即合:“为什么不能用AI模型来优化生物信息的处理流程?”
想法虽好,但实践起来困难重重,最大的障碍是缺乏固定的、能够自由支配的研发场地,学校的公共实验室资源紧张,预约困难,且无法满足他们长期、不间断的调试需求,一次,李逸在路过实验楼时,发现了一间因设备搬迁而暂时闲置的旧实验室,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们向学校提交了一份详尽的申请报告,阐述了他们的项目构想、潜在价值以及对这间“废弃”空间的利用计划。
令人欣喜的是,校方在评估后,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支持,这不仅是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创业”空间,更是对跨学科创新实践的一种肯定与鼓励,就这样,这间布满灰尘的实验室,在两位年轻人的手中焕发了新生,他们自己动手打扫卫生,搬来了二手淘换的电脑服务器,墙上贴满了写满算法逻辑和数据结构的便利贴,这里没有崭新的设备,却充满了最前沿的思想碰撞。
在接下来的数百个日夜里,李逸和陈悦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泡”在了这间实验室里,李逸负责构建和训练深度学习模型,试图让机器学会识别基因序列中的有效片段与潜在规律;陈悦则负责提供专业的生物学知识,清洗、标注数据,并验证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过程绝非一帆风顺,模型曾无数次陷入局部最优解而无法突破,数据处理中的细微偏差也曾导致整个预测系统失效,他们经历过通宵调试后迎来失败的沮丧,也品尝过因一个微小参数调整而带来性能飙升的狂喜。

“那段时间,我们俩的聊天记录里全是代码和基因序列图,连做梦都在想如何优化算法。”陈悦笑着回忆道,这种近乎“痴迷”的投入,源于他们对所从事领域真正的热爱,以及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渴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迭代优化,他们共同开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非编码RNA功能预测与分析平台”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平台相较于传统分析方法,在准确率和效率上提升了数十倍,能够为生命科学研究、药物靶点发现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计算工具。
这一成果首先在学校的“挑战杯”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随后,在指导老师的引荐下,他们带着项目参加了浙江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再次斩获佳绩,引起了多家生物科技投资机构的关注,经过多轮洽谈,一家专注于数字医疗赛道的风投公司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愿意提供5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用于项目的进一步深化和商业化推广,以此计算,他们这个尚在实验室阶段的项目,估值已超过千万元。
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李逸坦言:“我们只是没有把自己局限在课本和专业的框框里,浙江这片土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以及学校提供的宝贵支持,让我们敢于去想,更敢于去做。”陈悦补充道:“交叉学科的魅力就在于,它往往能在知识的边界处,碰撞出最绚烂的火花,我们很幸运,抓住了那个火花。”
浙江这两名高校学生的故事,并非个例,它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寻求主动创造与跨界融合的新趋势,他们利用所学,敏锐地捕捉需求,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想法付诸实践,在浙江浓厚的创新创业土壤滋养下,这些年轻的“种子”正破土而出,他们的故事,正在为“敢为人先”的浙江精神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最新注脚,那间曾经的废弃实验室,也因此成为他们青春梦想最闪亮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