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双休日,是一张被各种颜色填满的表格——蓝色是数学补习,红色是英语强化,绿色是钢琴考级练习,黄色是未完成的作业,它们整齐排列,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贴着“未来竞争力”的价签,而真正属于我的时间,只剩下表格边缘的细小留白,小得连一个完整的梦都装不下。
我常常在周日的深夜,对着这张表格发呆,两天,四十八小时,两千八百八十分钟——理论上如此充裕,现实中却像捧在手心的水,不知从哪个缝隙流失殆尽,我努力回忆这个周末做了什么,记忆却像被撕碎的纸片,散落在各个培训班的座椅上、往返途中的车厢里、还有深夜台灯下的习题册中。

物理老师说过,时间是最公平的,给每个人都是二十四小时,可他没说,这二十四小时可以被切割成如此碎片,从一个教室奔向另一个教室的三十分钟,等待老师到来的十五分钟,两堂课之间的午餐时间——这些碎片时间像散落的珍珠,我努力想将它们串起,却总是徒劳,刚翻开一本课外书,闹钟就响了;刚进入游戏世界,母亲就在催促该去下一站了。
更隐秘的是心灵的碎片化,当我坐在英语课堂上,心里还惦记着早上没解出的数学题;当我在练琴时,耳朵却在捕捉楼下孩子们的嬉笑声,我的注意力被撕扯,情感被分割,连快乐都变得仓促而廉价——看半小时动画片要设定闹钟,和同学聊微信要计算着分钟,完整的体验成了奢侈品,一切都浮光掠影,一切都浅尝辄止。
我观察过水滴,当它完整时,可以折射整个太阳;当它碎裂,就只剩下潮湿的痕迹,我的双休日不正是如此吗?当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深度就消失了,我再也没有整个下午读完一本小说的耐心,没有观察蚂蚁搬家直到日落的好奇,没有为一个想法辗转反侧的专注,我的思维也开始碎片化——习惯了一目十行,习惯了十五秒的短视频,习惯了用表情包代替语言。

人终究不是机器,无法永远在碎片中生存,我发现自己会在某些时刻下意识地抵抗这种切割——故意关掉闹钟让阅读超时,在往返路上绕远路只为看一棵开花的树,深夜躲在被窝里写无人要求的诗歌,这些“违规”的时刻,这些偷来的完整,成了我双休日里最明亮的记忆。
上周日傍晚,我站在阳台上看夕阳,整整二十分钟,我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天空从橘红变成绛紫,看着归鸟划过天际,看着云朵缓慢变形,没有拍照,没有发朋友圈,甚至没有思考,那二十分钟在时间表上是空白的,但在我的生命里却是如此饱满完整。
也许,真正的双休日不该是一张填满的表格,而是一幅有待创作的画布,我们需要留白,需要呼吸的空间,需要不被安排的偶然,那些看似“浪费”的完整时光,恰恰是滋养心灵的源泉。
这个周末,我决定做一次叛逆者——我要把手机调成静音,关掉所有闹钟,给自己一个完整的下午,也许只是发呆,也许只是漫无目的地散步,也许只是读一本与考试无关的书,我要在这被切割的时光迷宫里,为自己开辟一方完整的天地。
因为我知道,只有完整的时光,才能孕育完整的人,而一个能在碎片化洪流中守护自己内心完整的人,或许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