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湾畔、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地,锦州这座英雄城市孕育着一所充满活力的高等学府——辽宁锦州大学,作为辽宁省属重点应用型大学,她以独特的区位优势、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将深入探讨这所高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及其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扎根辽西的办学渊源与地理优势
辽宁锦州大学坐落于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要塞锦州市,地处辽宁西部中心城市,依山傍海,区位独特,学校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锦州工学院,历经多次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逐步发展成为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锦州作为辽沈战役纪念馆所在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这为学校的育人工作提供了丰富资源,校园内随处可见的“红色元素”与现代化教学设施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振兴前沿的区位优势,与当地企业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近三年累计为锦州地区输送专业技术人才2800余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
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在专业设置上,辽宁锦州大学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的特色学科体系,学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更是享誉全国,被誉为“中国焊接工程师的摇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创新推出的“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与中信锦州金属、锦州石化等知名企业共建12个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2022届毕业生张明的创业故事就是最好例证——他在校期间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研发的新型环保材料,毕业后成功创办科技企业,产品已应用于多个城市的地铁工程。
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交换生项目和联合实验室建设,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中获奖160余项,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

服务地方的科研创新与社会担当
作为辽西地区重要的科研创新基地,辽宁锦州大学始终将服务区域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学校依托“辽宁省特种材料重点实验室”和“辽西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平台,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科研转化方面,学校与锦州港合作开发的“港口机械智能运维系统”,将设备故障率降低37%,每年为港口节约维护成本超千万元,农学院的“辽西特色果蔬深加工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帮助义县农民发展树莓产业,带动周边2000多户农户增收,成为教育扶贫的典范。
学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组织师生开展“科技下乡”、“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年均有3000余人次参与,服务范围覆盖辽西多个县市,在新冠疫情期间,学校研发的“公共场所智能消毒机器人”在锦州多个交通枢纽投入使用,展现出高校的科技担当。

面向未来的发展规划与挑战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机遇,辽宁锦州大学正在谋划更长远的发展蓝图,学校计划在未来五年内,重点建设“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数字技术与应用”三大学科群,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校园建设方面,位于锦州滨海新区的新校区建设已提上日程,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将融合“智慧校园”、“绿色校园”理念,打造现代化教学科研环境,学校还计划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创新研究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层次人才引进竞争激烈、办学经费相对紧张等,但正如校长在2023年毕业典礼上所言:“地处辽西不是我们的局限,而是我们的特色;服务地方不是我们的负担,而是我们的机遇。”
六十八载风雨兼程,辽宁锦州大学从一所以工科为主的专科院校,发展成为今天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区域性重点大学,她扎根辽西沃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东北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这所渤海之滨的高等学府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进篇章,为辽西地区乃至整个东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