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Droid 新闻联播 鲁地疫记,一家四口的十四天隔离与守望

鲁地疫记,一家四口的十四天隔离与守望

当“山东一家四口感染病毒”的消息,从一个模糊的传闻变成我们家庭群聊里确认的事实,并最终成为我们亲身经历的标签时,我才真切地体会到,疫情这头曾经看似遥远的“灰犀牛”,是如何以一种不容分说的姿态,闯入了我们最平凡的生活。

我们家在山东一个典型的四线城市,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退休在家,我大学刚毕业,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妹妹,我们的生活轨迹简单而规律,像钟摆一样精准,病毒的入侵,让这座精准的钟摆在顷刻间停摆。

一切的开始,源于父亲一次寻常的超市采购,谁也说不清是哪个环节的疏漏,两天后,父亲开始出现低烧和喉咙不适,起初,我们都以为是普通的感冒,直到他所在的学校进行例行核酸抽检,结果出来了——“阳性”,那一刻,家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紧接着,疾控中心的流调电话、社区工作人员的上门、以及全副武装的“大白”为我们全家进行核酸采样,一系列动作快得让人来不及反应。

随后,母亲、我和妹妹的检测结果也相继出炉,无一幸免,我们成了新闻简报里那个冰冷的数字——“山东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肆例,系家庭聚集性感染”,恐惧,是第一个涌上心头的情绪,不是恐惧病毒本身,而是恐惧未知,我们会被送到哪里?症状会加重吗?邻居们会如何看待我们?

很快,我们被要求居家隔离,门上安装了磁吸报警器,原本充满烟火气的家,瞬间成了一座孤岛,最初的几天是混乱的,发烧、咳嗽、乏力……不同的症状在我们四人身上轮番上演,家里的药箱被翻了个底朝天,体温计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物件,社区为我们建立了专属微信群,医生在线问诊,志愿者负责配送生活物资和药品,从窗户望下去,能看到“大白”们提着沉重的袋子,穿梭在楼宇之间,那份辛苦,让我们在病痛中仍感到一丝温暖。

隔离的生活,也是一面放大镜,将家庭的细微之处照得清清楚楚,父亲作为家里的“第一感染者”,内心充满了自责,即使身体不适,也总是抢着做家务,试图弥补他心中的“过错”,母亲则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她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为我们准备清淡而营养的餐食,监督我们按时吃药、喝水,还用她从短视频上学来的方法,带着我们做一些简单的呼吸操,她的镇定,成了我们全家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我和妹妹,则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找到了另一种相处模式,以往,我忙于工作,她埋头学业,交流并不多,我们共享一个房间,一起上网课、追剧,甚至因为抢零食而拌嘴,在某个午后,我们一起趴在窗台上,看着空无一人的小区花园,她突然说:“姐,等我们好了,一起去吃楼下那家麻辣烫吧,加双份香菜。”那一刻,一种对平凡生活的强烈渴望,让我几乎落泪。

鲁地疫记,一家四口的十四天隔离与守望

身体的恢复是缓慢但可见的,高烧退了,咳嗽减轻了,味觉和嗅觉也一点点回来了,第十四天,我们连续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正式解除隔离,当社区工作人员撕掉门上的封条,对我们说“恭喜,没事了”的时候,阳光涌进屋内,刺得我睁不开眼。

回首这十四天,它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我们平静的生活,我们失去了短暂的自由,经历了病痛的折磨,承受了心理的压力,但我们也收获了更多:邻里之间无声的关怀(他们从未在群里说过一句抱怨的话)、社区工作者不计回报的付出,以及家人之间从未如此紧密的联结,我们一家四口,像四根被命运强行捆在一起的筷子,反而因此变得更加坚韧。

“山东一家四口感染病毒”——这个关键词背后,不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疫情通报,它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叙事,是关于恐惧、守望、坚韧与重生的记忆,它提醒我们,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微小的个体和家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承受着、抗争着、并且努力地生活着,病毒可以被战胜,隔离终会结束,但这段共同渡过的时光,以及其中淬炼出的亲情与勇气,将成为我们家永远的财富,经此一“疫”,我们更懂得了,平安健康,才是生活最厚重的底色;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才是人间最极致的幸福。

鲁地疫记,一家四口的十四天隔离与守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electrodroid.cn/xwlb/15618.html

作者: qqaa8684

下一篇
http://electrodroid.cn/zb_users/upload/2025/11/20251108033212176254393264370.jpg

【北京核酸检测区域/北京核酸检测地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