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春,上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在这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里,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被彻底改变,53岁的张志强,一位普通的上海市民,成为了这场疫情中千千万万个亲历者之一,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中年人与新冠病毒搏斗的历程,更是一座城市在疫情中坚韧前行的缩影。

突袭:平静生活的断裂
3月15日,对张志强来说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作为一家外贸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他像往常一样早晨7点出门上班,地铁里人来人往,没有人意识到危机正在逼近,下午,他开始感到喉咙不适,当晚发烧至38.5℃,核酸检测结果在第二天凌晨出来:阳性。
“得知结果的那一刻,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张志强回忆道,“53岁的年纪,还有高血压病史,我知道自己属于高危人群。”恐慌首先来自对未知的恐惧,然后是深深的自责——他担心自己是否已经传染给了同事和家人。
转运至方舱医院的过程井然有序,但内心的慌乱难以平复,他记得那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救护车的警笛声在空荡的街道上回响,路边的樱花在夜色中无声绽放,这座城市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寂静。
搏斗:在方舱的日与夜
位于世博展览中心的方舱医院,是张志强与病毒直接交锋的战场,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病友:有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也有七十多岁的老人;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海归精英,病毒不分年龄、职业,一视同仁地侵袭着每个人。
最初几天是高烧反复、咳嗽加剧的阶段。“最难受的是凌晨三四点,体温升高,全身酸痛,却又要强撑着自己去接热水。”张志强描述道,“但也就是在这些最难熬的时刻,我看到了人性最温暖的一面。”
他特别记得那位来自江苏的护士小李,一次深夜,张志强咳嗽得无法入睡,小李注意到后,不仅给他调整了药物,还坐在床边陪他聊天,直到他平静下来。“别担心,张叔叔,我们都在这里陪着您。”这句简单的话,成了他在方舱里最大的精神支柱。
在方舱的18天里,张志强见证了医护人员的超负荷工作,目睹了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也感受到了病友之间的相互扶持,他开始用手机记录方舱生活的点滴,这些文字后来成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康复:身体与心理的重建
4月2日,张志强两次核酸检测阴性,符合出院标准,走出方舱的那一刻,他深吸了一口春天的空气,恍如隔世,但康复之路远比想象中漫长。
“出院后的第一个月是最难熬的。”张志强说,“虽然病毒检测不到了,但后遗症明显。”他出现了持续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偶尔胸闷等症状,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阴影——他不敢乘坐公共交通,见到人群就紧张,甚至一度不敢去菜市场。

在社区医生的建议下,张志强开始了系统的康复训练,每天早晨,他会在小区里慢走30分钟;下午跟着视频做呼吸训练;晚上则坚持冥想放松,他还加入了线上新冠康复者互助群,在这个500人的群里,大家分享各自的康复经验,互相鼓励。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社区为我安排了心理医生。”张志强说,“经过6次心理咨询,我逐渐走出了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
重生:在疫情中寻找新意义
疫情改变了张志强对生活的认知,康复后,他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一是报名成为社区防疫志愿者,二是开始学习中医养生知识。
作为志愿者,他负责在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安抚紧张的居民。“当我看到那些焦虑的面孔,就像看到了当初的自己,我能做的是告诉他们:不要怕,科学防疫,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他师从一位老中医,学习穴位按摩、中药基础知识。“53岁感染新冠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健康管理应该前置。”他每周三次在社区免费教授中医养生课,学员大多是中老年人。
思考: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
回顾这一年,张志强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改革开放,见证过上海浦东从农田到摩天大楼的巨变,但新冠疫情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在他看来,疫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城市的韧性和市民的坚强。“我看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超负荷付出,看到了邻里之间重新建立的连接,也看到了数字化技术如何在疫情中发挥作用。”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张志强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上海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压力下保持优雅,在困难中相互扶持,53岁这场病,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活着不是为了躲避风雨,而是在风雨中学会舞蹈。”
张志强依然每周去公司上班,周末当志愿者,晚上研究中医,他的生活比疫情前更加忙碌,却也更加充实。
“如果说这场疫情给了我什么启示,那就是:生命无常,但要坚信明天;岁月不居,但要珍惜当下。”站在外滩,看着黄浦江上百舸争流,张志强微笑着说,“无论是53岁,还是63岁、73岁,只要心怀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的故事,是上海千千万万抗疫故事中的一个;他的坚强,是这座城市的缩影;他的重生,是人类面对疫情不屈的证明,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正是这些普通人的不普通故事,给予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