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语境下,“一本”、“二本”、“三本”曾是广大考生和家长用以区分高校录取批次和 perceived 办学水平最直观的标签,随着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这些概念正逐渐成为历史,当我们聚焦于东北地区的一所重要师范院校——吉林白城师范学院时,一个常见的问题浮出水面:它究竟属于二本还是三本?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需要从其历史沿革、官方定位、招生实践及未来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我们必须厘清“二本”与“三本”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过去,所谓“一本”通常指代国家重点大学、部属高校或在本科第一批次录取的院校;“二本”则指在本科第二批次录取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而“三本”则主要指民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以及部分公办院校的高收费或合作办学项目,多在第三批次录取,这种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录取分数线和招生批次的操作便利,并非严格的官方办学层次定性,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全国各省份陆续合并录取批次,大量省份已取消了本科第三批次,甚至合并了本科所有批次,严格意义上的“三本”概念在政策层面已趋于淡化甚至消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讨论一所高校是“二本”还是“三本”,其现实意义已大打折扣,更关键的是考察其办学性质(公办/民办)和实际办学实力。
明确吉林白城师范学院的根本属性:它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这是界定其层次的核心依据,白城师范学院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其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白城师范专科学校,后经多年发展,于2000年与原白城林业学校合并,并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白城师范学院,从其发展历程看,它是由国家举办、由吉林省人民政府主管的公办高校,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公办院校意味着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其设立和运营需遵循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其教学质量和学位授予受到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严格监管。这与主要由社会力量举办、学费较高、在历史上常被归类为“三本”的民办院校有着本质区别。 从根本性质上说,白城师范学院不属于“三本”范畴。

从招生录取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吉林省乃至全国多数尚未完全取消本科批次划分的省份,白城师范学院的普通类本科专业长期以来均在本科第二批次进行录取,其录取分数线也相应地处于本省二本线区间,即使在那些已经合并了本科录取批次的省份,该校的录取分数位次也大致对应于原二本院校的水平,虽然个别省份在批次合并过程中,可能存在原“二本”与“三本”院校同在“本科批”录取的情况,但白城师范学院作为老牌公办本科的身份是清晰且一贯的,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查询各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历年招生计划及录取数据得以验证。
为何会有关于其是“几本”的疑问呢? 这可能源于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滞后,部分公众对高考录取批次改革的最新进展不了解,仍沿用旧的思维模式;二是对院校地理位置、知名度等因素的片面理解,误将非省会城市或非“双一流”的省属公办院校与较低层次挂钩;三是在批次合并后,所有本科院校在同一批次录取,使得一些人对具体院校的“出身”产生了混淆,但无论如何,将这些疑虑与“三本”划等号,对于白城师范学院这样一所扎实办学的公办本科院校而言,是不准确也不公平的。

超越“几本”标签,看白城师范学院的真实内涵。 判断一所大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个过时的批次标签,白城师范学院作为吉林省西部一所重要的教师教育摇篮,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工、法、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以及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它承担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就业情况等,才是考生和家长更应关注的实质性内容。
吉林白城师范学院在历史上属于在本科第二批次招生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在“三本”概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将其与“三本”关联是完全错误的,它的定位是清晰的省属公办本科,其办学层次和性质决定了它绝非“三本”,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在选择大学时,应摒弃过时的“唯批次论”,更多地关注学校的公办属性、办学历史、学科特色、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就业前景以及是否符合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白城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正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应用型师范院校,其价值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更全面、更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评估。
(注:本文信息截至撰写时,具体招生政策请以各省教育考试院和学校官方最新发布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