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巩义,这座位于中原腹地的千年古邑,北依黄河,南望嵩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名“巩义”,取自“山河四塞、巩固不拔”之意,而“役情”二字,则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埋藏在岁月深处关于战争、生存与坚守的集体记忆,从春秋战国的烽火,到近代抗战的硝烟,巩义的土地上曾无数次上演着“役情”下的悲壮与坚韧,本文试图透过历史的棱镜,探寻巩义在重大役情中的角色演变,及其背后的人文精神与地域性格。
山河形胜:巩义役情的地理根基
巩义地处豫西丘陵与黄淮平原的过渡带,虎牢关、轩辕关等险隘环伺,黄河与洛水在此交汇,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这种地理特性,使其成为中原政权抵御外敌的“桥头堡”,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曹操与吕布曾在此鏖战;北魏时期,巩义更是洛阳的东部防线,屯兵驻防的“役情”常态化为其留下了大量军事遗迹,唐代诗人杜甫的故里便在此地,其诗作中“国破山河在”的慨叹,或许正是对故土役情历史的无意识呼应。
烽火千年:巩义役情的历史切片
-
宋金之争:孝义兵寨的存亡之战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巩义因毗邻汴京成为抗金前线,当地乡民依托地形修筑兵寨,尤以孝义寨最为著名,据《巩县志》载,军民凭借寨墙与金军周旋数月,粮尽援绝之际,甚至以树皮草根为食,最终等来了岳飞援军,这场战役不仅体现了巩义人的武勇,更展现了“役情”中民间自组织力量的韧性。 -
明清更迭:豫商家族的守土之责
明末农民起义军与清军在此拉锯,巩义康百万家族凭借河运与商业网络,组织乡勇护城赈灾,其“留余”家训中“留余于国、留余于民”的理念,在战乱中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役情中士绅阶层承担社会责任的典范。
-
抗战岁月:铁轨上的血色坚守
陇海铁路巩义段在抗日战争中成为日军的重点攻击目标,1938年,当地军民多次破坏铁路线阻敌西进,并配合八路军开展游击战,至今,巩义仍存有抗战时期的地下交通站遗址,无声诉说着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役情往事。
役情之外:灾难应对与人文韧性
巩义的“役情”不仅限于军事冲突,亦包括与自然博弈的生存之战,清道光年间黄河决堤,巩义民众以“编柳滚石”之法筑堤抗洪;光绪三年大旱,康百万家族开仓放粮,全活数万人,这种在灾难中凝聚的共同体意识,与军事役情中的守望相助一脉相承,共同塑造了巩义人“重义轻利、克难攻坚”的地域性格。
古今回响:役情记忆的当代转化
今日的巩义,早已褪去烽火硝烟,但役情记忆仍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北宋皇陵、康百万庄园等历史遗迹成为文旅融合的载体,讲述着古人应对“役情”的智慧;而近代抗战遗址则被纳入红色教育基地,激发着新一代的爱国情怀,更值得深思的是,在2021年河南暴雨灾害中,巩义民众自发组织救援队、开放公共场所安置灾民,这种跨越时空的互助精神,正是千年役情淬炼出的文化基因的鲜活体现。
巩义的“役情史”,实则是一部小城与宏大历史对话的编年录,从金戈铁马的战场到抗击洪流的堤坝,从士绅商贾的义举到平民百姓的坚守,每一次役情都是对人性与文明的考验,而巩义的回答,始终是“巩固不拔”的城池意志与“义以为上”的人文温度,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这片土地上的役情往事,终将化为滋养未来的精神沃土。
(全文约1100字,基于巩义历史地理与人文史料独立撰述,内容及视角均为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