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七点,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书桌上,明明本该是背着书包冲向学校的时刻,我却独自坐在家里,盯着手机屏幕上那个刺眼的“阳性”二字,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我从未想过,新冠病毒会以这样的方式闯入我的生活。
一切始于三天前的体育课,那天,我们在操场上奔跑、踢球,汗水浸透了校服,傍晚回家后,我隐约觉得喉咙发痒,像有羽毛轻轻刮过,妈妈摸了摸我的额头,嘀咕道:“有点热。”但谁也没多想——或许只是玩累了,第二天清晨,我却像被抽走了力气,脑袋昏沉,连最爱的豆浆油条也咽不下去,爸爸果断翻出家里的抗原试剂盒,当那道刺眼的“T线”浮现时,整个客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别怕,就像感冒一样。”妈妈故作轻松地揉揉我的头发,但我看见她转身时偷偷抹了抹眼角,书包被暂时塞进柜子,课本换成了退烧药和体温计,班级群里炸开了锅——“听说小林阳了?”“大家最近戴口罩啊!”班主任王老师立刻打来视频电话,屏幕那头的她戴着口罩,眼睛弯成月牙:“好好休息,课业老师帮你补!”

隔离的日子像被按下了慢放键,我的“领地”缩小到十平米的卧室,窗户成了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楼下偶尔传来其他孩子的嬉闹声,我扒着窗台看他们追逐,突然理解了笼中鸟的寂寞,但孤独很快被温暖冲散——同桌小昊让妈妈送来他手抄的课堂笔记,纸页边缘还画着歪歪扭扭的加油小人;数学老师每天傍晚准时开直播,专门为我一个人讲题;社区阿姨把蔬菜放在门口,敲门声轻得像怕惊扰了睡眠。
最让我触动的是第七天夜里,高烧反复,我蜷缩在床上数羊,手机突然震动,班级群未读消息玖玖+,点开竟是全班同学挤在镜头前,举着连夜制作的卡片齐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小昊的卡片上写着:“快回来,没人和我抢秋千了!”泪水模糊了视线,那一刻我真正明白,病毒能拉开距离,却切不断那些名为“关心”的纽带。
转阴那天,我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盘算着重返课堂要说的第一句话,然而走进校门时,卫生老师温柔地拦住我,递来一瓶消毒液:“再观察两天哦。”望着熟悉的教学楼,我突然发现——走廊里贴满了七步洗手法海报,洗手台新增了自动感应皂液器,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紫外线消毒灯,病毒改变了世界的模样,但我们也学会了更坚韧地生长。
我坐在教室里写下这些文字,窗外梧桐树落下今冬第一片叶子,而我们的课堂依然书声琅琅,这段特殊经历像一页被折角的日记,记录着一名小学生的恐惧、温暖与成长,当生活的轨道被迫转向,我看见了比病毒更强大的东西:科学老师的防疫漫画在走廊传阅,同学们发明了“无接触游戏”,就连总爱哭鼻子的小美也学会了正确佩戴口罩。
疫情是突如其来的考试,而我们用纯真与勇气作答,那些深夜响起的电话铃、窗口飘进的纸飞机、视频里绽放的笑脸,共同编织成一张温柔的网,接住了每个下坠的瞬间,如果未来有孩子问起这场疫情,我会告诉他:最珍贵的不是从未遭遇风雨,而是在雨中学会为彼此撑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