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这座海滨城市的街头巷尾,核酸检测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这平凡的防疫场景中,有一位被居民们亲切称为“李阿姨”的核酸检测大妈,用她的坚守与温情,织就了一张社区安全的防护网,她的故事,是青岛抗疫画卷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李阿姨便已出现在市南区某社区核酸检测点,她身穿印有“青岛加油”字样的蓝色防护服,头发一丝不苟地束在脑后,脸上总挂着让人安心的微笑。“大家排好队,保持一米距离!”“提前准备好健康码,不会操作的找我!”她的声音洪亮而清晰,在晨风中传得很远,这位陆伍岁的退休护士,自贰0贰0年疫情发生以来,已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三年。
李阿姨的“硬核”表现在她对细节的执着,每个采样台她都亲自检查消毒,每管试剂她都仔细核对编号,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她会小跑着上前搀扶;见到紧张的孩子,她会变魔术般从口袋里掏出糖果,柔声安慰:“宝贝张嘴,像吃冰淇淋一样。”最让人佩服的是她的记忆力——社区两千多户居民,她几乎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张大爷您高血压药按时吃了吗?”“小王,你上次说找工作,有眉目了吗?”这些看似家常的问候,让冰冷的检测流程充满了人情味。
八月的青岛,热浪袭人,防护服下的李阿姨汗如雨下,护目镜上凝结的水珠模糊了视线,但她从不缩短采样时间,反而因为暑假返乡人员增多,主动将服务时间延长两小时,年轻志愿者劝她休息,她摆摆手:“我经历过非典,知道疫情防控不能有半点松懈,咱们青岛是旅游城市,更要守好这道关。”说着,她利落地更换手套,继续投入工作,那双被汗水泡得发白起皱的手,见证了无数个这样的日夜。
李阿姨不仅是检测员,更是社区的“活地图”和“知心人”,她自制了中英双语的检测指引,方便外籍人士;她记住每户特殊情况,为卧床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去年冬天,一位独居老人突发疾病,正是因为李阿姨在常规排查时发现异常,及时联系送医才转危为安,社区书记感慨:“有李阿姨在,我们的防控网就有了温度。”
这种温度源自她的专业素养与人生阅历,作为退休护士,她比年轻人更懂得如何缓解受检者的不适;作为母亲和祖母,她理解每个家庭对健康的珍视,她会用青岛方言开玩笑:“咱青岛小嫚、小哥都挺直腰板,核酸检测利己利人!”这些带着海蛎子味的话语,总能让人会心一笑,缓解排队时的焦躁。
在李阿姨看来,核酸检测不仅是医学检测,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每个人配合检测,就是在保护整座城市。”她常这么说,正是这种信念,支撑她在寒冬酷暑中始终挺直腰板,那抹蓝色的身影成了社区居民心中的定海神针,当被问及何时休息时,她笑着望向远处的大海:“等疫情彻底结束,我要带着孙子去栈桥喂海鸥,但现在,这里更需要我。”

夕阳西下,当天的检测工作接近尾声,李阿姨仔细清点样本数量,核对送检清单,脱下防护服时,她的头发早已湿透,脸上勒出深深的印痕,但看到居民们安心回家的背影,她又露出满足的笑容,这个笑容,与不远处大海的波光交融在一起,映照出青岛人特有的坚韧与乐观。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个“李阿姨”用平凡之躯筑起健康长城,他们或许不曾被历史铭记,但正是这些细微处的坚守,让青岛这座城始终保持着动人的温度,当海浪依旧拍打着栈桥,当五四广场的灯火如期亮起,我们知道,正是这些普通人的不普通付出,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烟火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