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上海,本应是樱花烂漫的繁华时节,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按下了暂停键,空荡的外滩、寂静的南京路,这座承载着24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就在这座城市最需要的时刻,4月4日凌晨,一支由500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江苏援沪医疗队,披星戴月奔赴上海,在长江入海口绘就了一幅“苏沪同心、共克时艰”的壮丽画卷。
星夜驰援:5000颗心凝聚的守“沪”誓言
4月3日深夜,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李娟刚结束14小时的班次,就接到了援沪通知,她没有犹豫,匆匆往行李箱塞了几件换洗衣物,吻别熟睡中的女儿,同一时刻,这样的场景在江苏13个地市同步上演:南京鼓楼医院的呼吸科医生放下手中的研究课题,苏州中医院的护士推迟了订婚仪式,徐州的重症监护专家连夜整理医疗器械……

这支5000余人的队伍堪称“精锐尽出”,他们中既有经历过武汉抗疫的“老兵”,也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00后”护士;既有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也有基层社区的医疗骨干,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的268名医生组成了重症救治团队,携带近10吨医疗物资,直奔上海定点医院。
4日凌晨3点,首批车队抵达上海嘉定区,身着白色防护服的医疗队员在晨曦中快速集结,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戚建伟在动员会上动情地说:“长江水连着苏沪情,此刻我们就是上海市民的健康守护者。”
高效协同:江苏模式与上海速度的完美融合
在浦东新区某大型方舱医院,江苏医疗队创造了12小时建成病区的“江苏速度”,来自苏州的院感专家团队连夜设计出“三区两通道”的标准化布局,扬州工程师团队带来的模块化装配技术,让方舱医院的建设效率提升40%。
“我们不是来替代上海同行,而是来增强力量。”医疗队总指挥、江苏省卫健委副主任张金宏强调,这种“增强”体现在细节中:江苏团队带来的智能化病历系统,实现了与上海医疗数据的无缝对接;开发的“方舱掌上医院”小程序,让患者能够线上咨询、线下取药。
在核酸筛查一线,江苏队员创新推出“流水线式采样法”,来自无锡的护士长王琳演示着标准化流程:“每10人一组登记,采样员定点操作,辅助人员专门处理医疗废物,这样效率能从每小时100人提升到200人。”这套方法迅速在上海多个社区推广,为全市核酸筛查赢得宝贵时间。
方舱内外:白衣下的温情守护
在静安区方舱医院,来自常州的心理医生张明宇发明了“情绪温度计”,他让患者在卡片上标注心情指数,针对不同情绪开展个性化疏导。“很多患者初入方舱时充满焦虑,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治疗疾病,更要治愈心灵。”
4月8日,方舱内为一位80岁的老教授举办了简单的生日会,当江苏护士推着用纸杯蛋糕拼成的“寿”字走进病房时,老人眼眶湿润:“这是我人生中最特别的生日,你们让我相信,疫情终将过去。”
这样的温情时刻每天都在上演,南通护士团队发明的“防护服漫画”,在隔离衣上绘制可爱图案缓解儿童恐惧;徐州医生编写的“方舱健身操”,通过短视频在患者间广泛传播;南京营养师根据上海饮食习惯调整的病号饭,让治疗充满人文关怀。
双重战场:既要核酸筛查又要医疗救治
江苏医疗队面临着双线作战的挑战,在社区筛查一线,队员们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来自连云港的护士刘敏因连续采样,右手腕贴满膏药仍不肯休息:“我们快一分钟,市民就早一分钟安全。”

在瑞金医院ICU病房,江苏重症团队与上海专家并肩作战,一位伴有基础疾病的危重患者需要ECMO支持,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体外循环师连夜调试设备,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呼吸治疗师24小时监护参数,经过72小时不懈努力,患者氧合指数终于趋于稳定。
这种协同作战延伸到社区末端,江苏基层卫生骨干与上海家庭医生组成“拍档”,对封控区慢性病患者开展线上随访,通过开发的“云药房”系统,已为2万余名患者解决配药难题。
技术赋能:江苏智慧的抗疫创新
江苏医疗队不仅是人力支援,更带来技术革命,江苏省疾控中心研发的“核酸采样智能调度系统”,实时优化采样点布局;南京医科大学团队开发的“疫情预测模型”,为防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在物资保障方面,苏州企业捐赠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在方舱内承担起送餐送药任务;常州生产的“正压防护采样亭”让医务人员在舒适环境中工作;无锡物联网企业搭建的“医疗物资智能管理系统”,实现防护用品精准调配。
这些技术创新背后,是江苏多年来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深厚积累,从2012年启动的“健康江苏”建设,到2020年抗疫中完善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再到如今的对口支援机制,展现出现代化医疗体系的强大韧性。
同心抗疫:苏沪携手的深层逻辑
这条连接南京与上海的高铁,此次运送的不是游客和商务人士,而是守护生命的白衣卫士,江苏医疗队的倾力相助,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从2019年启动的“长三角医疗协作一体化”项目,到常态化开展的专家互聘、技术共享,都为此次协同抗疫奠定基础。
更深层次看,这种守望相助源于共同的文化血脉,同属吴越文化圈,共享长江母亲河的滋养,让苏沪两地始终心手相连,正如一位上海市民在感谢信中写的:“小时候听奶奶说‘江海相通’,今天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
截至4月中旬,江苏援沪医疗队已累计完成核酸采样超千万人次,管理方舱病床5000余张,会诊危重病例300余例,这些数字背后,是5000多名医务人员用专业与奉献筑起的健康长城。
黄昏时分,结束一天工作的江苏护士们坐在返回驻地的班车上,看着窗外渐亮的万家灯火,95后护士张小雨在日记中写道:“这座城市只是暂时安静,但从未停止跳动,很荣幸能成为守护这颗‘心脏’的白衣卫士之一。”
黄浦江潮起潮落,长江水奔流不息,5000江苏儿女的守“沪”行动,不仅是一场医疗救援,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他们用医者仁心书写着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篇章——山河万里,我们同舟共济;疫情面前,没有人是孤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