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春天,当万物复苏的气息悄然弥漫在松原的街头巷尾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却为这座东北小城按下了暂停键,位于松原市宁江区的新农小区,成为了这场战“疫”的焦点,这个看似普通的居民区,在疫情风暴中不仅见证了病毒的冷酷,更凝聚了无数普通人的坚守与奉献,成为松原抗疫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农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居住着约3000名居民,以老年人和工薪阶层为主,这里没有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景观,却充满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阴影笼罩松原时,新农小区因早期发现多例关联病例,被划为高风险区域,一夜之间,小区大门拉起警戒线,居民的日常生活被彻底打乱。
疫情初期的紧张与无序,是许多新农小区居民难忘的记忆,封闭管理的第一天,物资供应一度成为难题,独居的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订购蔬菜,有慢性病的患者急需药品,婴幼儿的奶粉库存告急……这些问题像雪片一样涌向社区办公室,但很快,一场由政府、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居民共同参与的“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静带领的8人团队,成了小区最前线的“守护者”,他们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奔波于楼栋之间,配送物资、登记需求、安抚情绪,李静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户的特殊情况: “3号楼王阿姨,高血压药只剩两天”“5单元小刘家,孩子需要打印网课资料”……这些琐碎的细节,成了她们工作的重心,李静说:“我们多跑一趟,居民的风险就少一分。”
志愿者队伍的组建,更是新农小区抗疫的亮点,短短两天内,一支由退休教师、大学生、个体商户等组成的50人志愿者团队迅速集结,32岁的张明是一家餐馆老板,封闭后他主动将厨房改造成“临时食堂”,为独居老人和一线工作者免费送餐。“我的店能重新开张,靠的是大家的支持,现在该我回报了,”他一边打包餐盒一边说。

核酸检测是另一场硬仗,新农小区老年人占比高,许多人不熟悉扫码流程,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创新方法,提前打印二维码,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检测,零下十几度的清晨,居民们有序排队,彼此间隔两米,安静等待,那种默契的秩序感,成了特殊时期最动人的风景。

疫情下的温情故事在新农小区不断上演,7号楼的居民自发组织“阳台音乐会”,每晚七点相约唱歌,驱散隔离的孤独;一位高中生创建了“邻里互助群”,帮居民解决技术问题;甚至有居民在窗前贴上“辛苦了”的纸条,为路过的工作人员加油,这些微小的举动,汇聚成照亮黑暗的光芒。
经过28天的封闭管理,新农小区终于迎来解封,当警戒线撤下的那一刻,居民们没有欢呼雀跃,而是相互鞠躬致谢,这场疫情让新农小区付出了代价,但也让这里的人们重新认识了邻里情的珍贵,一位居民在社区留言板上写道:“我们曾经是熟悉的陌生人,现在成了共渡难关的家人。”
松原新农小区的疫情故事,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社区抗疫的缩影,它告诉我们,疫情固然可怕,但比病毒更强大的是人的团结与善意,当危机来临,没有一个人是孤岛,没有一座城会被抛弃,新农小区的灯亮了又灭,灭了又亮,而其中流淌的温暖与坚韧,早已穿透疫情的阴霾,成为松原这座城市永不褪色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