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疫情引发广泛关注,其中一则“专家称南京确诊病例绝大部分打过疫苗”的消息更成为舆论焦点,这不禁让许多人疑惑:疫苗是否失去了保护作用?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本文将结合权威专家观点,深入剖析疫情数据背后的科学真相。
根据南京市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捌月伍日贰肆时,南京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贰贰捌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这些确诊病例中,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的比例较高,具体而言,约有玖0%的感染者接种过新冠疫苗,其中绝大部分完成的是两剂次接种。
这一数据立即引发了公众的困惑和担忧,毕竟,接种疫苗的初衷就是为了预防感染,为何会出现如此高比例的“突破感染”(即完成疫苗接种后仍被感染)案例?
针对公众疑虑,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救治组专家、江苏省疾控中心相关专家作出了详细解释。
“疫苗的保护作用分为不同层次。”南京市第二医院院长易永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首先是预防感染,其次是预防发病,最重要的是预防重症和死亡,我们现在看到的数据,恰恰证明了疫苗在最重要的保护目标上是成功的。”
数据显示,在南京所有确诊病例中,轻型和无症状感染者占捌伍%以上,普通型约占壹0%,重症和危重症病例不到伍%,且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截至目前,南京疫情尚无死亡病例报告。
“如果没有疫苗的保护,我们看到的绝不会是这样的病情分布。”一位参与救治的专家如是说。
要理解南京疫情中的疫苗表现,首先需要了解疫苗保护效力的几个关键概念:
-
疫苗的有效率:临床试验中,疫苗有效率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疫苗减少疾病风险的比例,某种疫苗有效率玖伍%,意味着接种人群比未接种人群的发病风险降低玖伍%,而非壹00%不感染。
-
免疫保护机制: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建立多道防线,当病毒入侵时,免疫系统需要时间反应,这期间病毒可能已在呼吸道局部复制,导致检测阳性,但全身性感染会被迅速控制。
-
免疫持久性:疫苗诱导的免疫力会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这是正常免疫规律,接种陆个月后,中和抗体水平可能下降,但记忆免疫细胞仍然存在,能在再次遇到病毒时快速反应。
-
病毒变异影响:德尔塔毒株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更高的病毒载量,对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敏感度有所下降,这增加了“突破感染”的概率。
南京疫情中的疫苗表现并非特例,国际多项研究提供了类似证据:
新加坡卫生部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后感染德尔塔毒株的人群中,无症状和轻症比例达玖捌%;而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中,重症率高出伍倍以上。

英国公共卫生部研究显示,两剂辉瑞疫苗对德尔塔毒株所致重症的保护效力达玖陆%,对预防死亡的保护效力更高。
智利千万人群真实世界研究显示,科兴疫苗预防重症的保护效力为玖0%,预防死亡的保护效力为捌陆%。
这些数据一致表明:疫苗在面对变异毒株时,虽然预防感染的能力有所下降,但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核心保护力依然坚固。
“突破感染”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疫苗失败,而是提醒我们需要更加科学的防疫策略。
“突破感染”通常病毒载量较低、排毒时间较短,传播能力相对较弱,美国CDC研究显示,接种疫苗后的“突破感染”者传播病毒的风险比未接种者低约伍0%。
疫苗的大规模接种改变了疫情特征,当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病例将以轻症和无症状为主,疫情将从“暴发模式”转变为“散发模式”,医疗资源不会被挤兑,社会运行不受严重影响——这正是我们追求的“与病毒共存”的理想状态。

南京疫情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
-
疫苗接种策略需持续优化:在实现高接种率的同时,应考虑特定人群的加强针接种,尤其是免疫系统较弱者和高风险职业人群。
-
非药物措施不可放松:即使疫苗接种率高,口罩佩戴、社交距离、核酸检测等传统防控措施仍然必要,形成“疫苗+公卫”的双重保障。
-
公众沟通需更加透明:应及时向公众解释疫苗保护的复杂性,避免因片面信息导致恐慌或疫苗犹豫。
-
全球抗疫命运与共:病毒无国界,只有全球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真正控制疫情传播。
南京疫情中“绝大部分确诊病例打过疫苗”这一现象,不是疫苗的失败,而是疫苗作用的具体体现,它告诉我们,疫苗不是完美的“金钟罩”,却是可靠的“防弹衣”——它可能无法阻挡每一次感染,但能极大地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面对疫情,我们既不能因疫苗存在“突破感染”而否定其价值,也不能因接种疫苗而放松警惕,科学认知、理性应对、持续防护,才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最有力武器。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反复强调的:“完美的疫苗可能是永远的追求,但优秀的疫苗已经在我们手中,使用好它们,就是通往正常生活的最佳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