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意渐浓的辽宁,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座高校的校园按下了“暂停键”,原本书声琅琅的教学楼、人声鼎沸的食堂、奔跑跳跃的操场,在短短数日内被警戒线与核酸检测点取代,在这片沉寂之下,一股无声的力量正在悄然生长——那是属于青春的责任、坚韧与希望,是一代年轻人在疫情困境中写下的独特答卷。
疫情突袭:校园从喧嚣到寂静的转变
疫情通报发布的那个下午,许多学生还在教室准备下一节的课程,消息通过校园广播和微信群迅速传开,起初是惊讶,随后是短暂的慌乱,这所辽宁高校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宿舍楼实行封闭管理,线上教学全面取代线下课程,食堂取消堂食改为配餐制,短短贰肆小时内,校园完成了从开放到封闭的转变。
对于许多“00后”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近距离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名大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昨天我们还在争论晚饭吃哪家外卖,今天却要面对可能短缺的物资,这种转变让人恍惚,但也让我们瞬间长大了。”
困境中的微光:青年担当的生动诠释
封闭管理后的校园,见证了平凡中的不凡,学生党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每天穿梭于各宿舍楼之间,配送三餐、清运垃圾、组织核酸检测,他们的面罩上总是凝结着水汽,防护服下的衣服被汗水浸透,却没有人退缩。
更令人动容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艺术学院的学生发起“心灵驿站”活动,用画笔为隔离同学绘制鼓励卡片;理工科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设计出更高效的物资配送方案;文学院学生创办线上广播站,用声音抚慰焦虑的情绪,这些自发行动,让冰冷的防疫措施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云端课堂:教育形态的被迫进化与意外收获
线上教学成为疫情期间的主要学习方式,最初的不适应过后,师生共同探索出新的互动模式,老教授们从“技术小白”成长为“直播达人”,学生们在弹幕中展开学术讨论,虚拟实验室、云端实习等创新形式不断涌现。
这种被迫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意外地推动了教学理念的更新,一名教育学教授指出:“疫情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当面对面交流成为奢侈,我们才发现,教育的核心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心灵的触碰和精神的引领。”
心理“防疫”:看不见的战场与成长契机
封闭管理带来的心理压力不容小觑,焦虑、孤独、无助等情绪在部分学生中蔓延,学校心理咨询热线贰肆小时开通,心理教师驻守宿舍区,但真正的突破来自学生自身的心理调适。
学生们发明了各种“苦中作乐”的方式:阳台音乐会、寝室健身大赛、云端读书会...这些自发活动不仅缓解了压力,更培养了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能力,一名学生感慨:“我们学会了与不确定性共处,这可能是疫情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课。”
疫情之后的思考:高校应急管理的现代化之路
这次疫情暴露了高校应急管理体系中的诸多短板,也积累了宝贵经验,物资储备机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心理健康干预体系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社会危机的“预演场”,培养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与传授专业知识同等重要。
当辽宁这所高校的疫情最终得到控制,解封之日到来时,学生们走出宿舍楼的感受已与往日不同,他们经历了恐惧,却学会了勇敢;经历了隔离,却懂得了守望;经历了失去,却更加珍惜拥有。
这场疫情就像一堂突如其来的“成长课”,让这些年轻人在本该无忧的年纪,提前理解了责任的分量、生命的价值与团结的力量,而他们在这场考验中展现出的韧性、智慧与担当,不仅是一所高校的抗疫实录,更是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写照——在任何困境中,青春从不缺席,希望永不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