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疫情的阴霾在全球上空徘徊进入第四个年头,当“后疫情时代”的定义仍在被反复书写与修正之际,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医生再次以其一贯的理性、前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全球疫情的未来图景,他多次强调的核心观点日益清晰:全球疫情的最终走向与终结,并不取决于某个国家或地区孤立的成功,而是取决于世界上最薄弱的那一环能否被有效加固。 这场波及全人类的战役,其胜负手聚焦于两大关键变量的动态平衡——“免疫鸿沟”的弥合速度与“科技共享”的实践深度。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免疫鸿沟”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张文宏曾形象地指出,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异,其演化方向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当一个地区因广泛接种有效疫苗或自然感染而建立起较强的免疫屏障时,病毒在该地区的传播会受到抑制,如果在地球的另一端,存在着大规模易感人群且疫苗覆盖率极低的国家或地区,这里便成为了病毒持续复制、疯狂变异的“温床”和“工厂”,新的、更具传染性、甚至可能具备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异株,完全有可能在这样的“鸿沟”中悄然诞生,并迅速跨越国界,将全球再次拖入新一轮的疫情漩涡,这绝非危言耸听,Omicron变异株的出现与席卷全球便是最有力的佐证,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冷酷的现实: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免疫屏障上独善其身,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大片的“免疫洼地”,全球就永远面临着疫情反复与失控的风险,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等地区提供充足的疫苗援助,协助其建立完善的接种体系,绝非简单的道义援助,而是关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战略性投资,是保护已有抗疫成果不被新变异株摧毁的必然要求。

与“免疫鸿沟”问题紧密交织、并构成解决方案核心的,是“科技共享”的广度与效率,张文宏作为一线科学家,深知科学技术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这里的“科技共享”包含多个层面:一是疫苗与药物的专利与技术共享,推动mRNA等先进疫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本地化生产,是快速提升全球疫苗产能、降低运输成本、确保疫苗可及性的关键,突破知识产权壁垒,建立有效的技术转移平台,让更多国家能够自主生产高质量的疫苗,是从根本上填平“免疫鸿沟”的物质基础,二是防控知识与经验的实时共享,包括病毒变异监测数据、临床救治方案、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如分级诊疗体系构建、社区防控策略)等,中国在抗击疫情中积累的庞大数据库和丰富经验,尤其是如何有效降低重症率与死亡率的方案,对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而言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建立更畅通、更及时的国际信息交流机制,能够帮助各国少走弯路,更精准地调配资源应对疫情,三是诊疗平台与研发合作的深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跨国界的远程会诊、学术交流,共同研发广谱冠状病毒药物和下一代疫苗,这些都是“科技共享”的题中应有之义。
张文宏的论断,本质上是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宏大理念的具体化与路径化,他将全球疫情的终结,从一个时间点的预测,转化为一个依赖于全球协作效率和公平程度的动态过程,这意味着,疫情的终点,并非一个所有病毒消失的“零疫情”乌托邦,而更可能是一个通过全球协同,将病毒的危害持续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稳定态”,在这个稳定态中,即使病毒未被根除,但由于全球建立了坚实且均衡的免疫屏障,并配备了高效的监测、预警与医疗应对体系,其对社会经济运行和个体生命健康的冲击将被降至最低。
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沟壑,当前,疫苗民族主义、地缘政治博弈、知识产权纷争以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碎片化,都在严重制约着“免疫鸿沟”的弥合与“科技共享”的推进,将科学共识转化为全球一致的政治行动与资源调配,其难度不亚于甚至超过科学研究本身。
张文宏所强调的“全球疫情取决于”,取决于的正是人类能否超越短视的国家利益,展现出真正的团结与智慧,它取决于我们能否将最先进的疫苗像礼物一样送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而非待价而沽的商品;取决于我们能否将救命的诊疗方案无私分享,而非视为战略竞争的筹码;更取决于我们能否认识到,在无形的病毒面前,全人类的命运早已紧密相连,这场与病毒的漫长赛跑,我们最终的对手并非病毒本身,而是人类内部的隔阂、不平等与协作的惰性,唯有填平“免疫鸿沟”,打通“科技共享”的脉络,人类才能在这场世纪大考中,携手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曙光,这不仅是医学命题,更是一个关乎未来世界格局的深刻文明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