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现场直击:废墟下的生死救援
事故发生地位于长春市二道区一处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目击者称,10日清晨6时许,连续两声巨响后,临街一栋六层住宅楼中部单元整体坍塌,浓烟裹挟火焰冲天而起,破碎的窗框、家电碎片散落百米。“当时像地震一样,玻璃哗啦啦往下掉,楼道里全是煤气味。”幸存居民王女士回忆道。
消防救援队伍在15分钟内抵达现场,动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分片作业,由于楼体结构不稳定,救援人员徒手清理钢筋水泥块,持续6小时救出最后一名被困群众,伤者被分批送往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长春市中心医院救治,院方表示,多数伤者为爆燃冲击伤、呼吸道灼伤及骨折,重症患者已进入ICU监护。
溯源与警示:老旧管网的“城市病”难题
本次事故将城市地下燃气安全再次推至风口浪尖,长春市燃气公司公开资料显示,事发小区燃气管网已使用超25年,近年虽进行过局部检修,但未纳入整体改造计划,专家指出,东北地区冬季低温加速金属管道脆化,加之早年铺设的铸铁管耐腐蚀性差,极易因地基沉降产生裂缝。
更值得深思的是,该片区2021年曾因燃气泄漏启动过临时检修,但因资金不足仅作封堵处理,类似隐患在老龄化社区中并非个例,据住建部统计,全国城市燃气管网中,约10%使用超20年,每年因管道老化引发的事故占比高达37%。
应急响应与民生保障:48小时全记录
事故发生后,长春市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民生安置:街道办紧急启用3所小学作为临时安置点,提供饮食及医疗物资,并为投亲靠友的居民发放补贴;
- 全域排查:组成12个专项小组,对全市1400余个老旧小区开展燃气压力检测、阀门更换工作;
- 舆情管理:官方社交媒体每小时更新救援进展,辟谣“二次爆炸”等不实信息。
现场部分居民反映,此前多次投诉过燃气异味问题却未获彻底解决,如何将“事后补救”转为“事前防控”,成为舆论焦点。
城市安全长效之策:技术革新与制度破局
针对老旧管网改造困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建议:
- 推动“燃气保险+监测”模式,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传输压力、浓度数据至监管平台;
- 设立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基金,借鉴深圳“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共担机制;
- 立法明确管网使用年限强制标准,对超期管道实施限期更换。
值得注意的是,长春已于去年入选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建设试点”,本次事故或加速智慧燃气系统的全覆盖进程。

一场爆炸震碎的不仅是砖瓦,更暴露了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更新的滞后性,当救援的尘埃落定,如何织密城市安全防护网,让百姓不再为“脚下风险”忧心,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决心,截至发稿时,长春市政府已宣布将2024年定为“城市燃气安全整治年”,这场用生命换来的警示,能否真正唤醒沉睡的安全意识,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系独家调查原创,数据来源:国家应急管理部、吉林省住建厅、长春燃气集团公开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