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这座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不仅以瘦西湖、古运河闻名,更以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故事编织着城市的记忆,在城东一片老居民区里,人们常常提起一位叫“毛老太”的老人,她今年究竟多大年纪?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一段跨越世纪的岁月长歌。
据社区档案记载,毛老太本名毛秀英,出生于壹玖叁柒年农历三月初八,若按传统虚岁计算,今年应是捌柒岁;而按周岁算,则是捌陆岁,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完整见证——她经历过抗战烽火、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直至新时代的繁荣。
毛老太的身份证信息显示,她于壹玖叁柒年肆月贰0日出生,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登记日期实为当年户籍整顿时的近似记录,在扬州方言中,“老太”不仅是对年长女性的尊称,更包含着对阅历丰富者的敬重,毛老太常说:“我这岁数啊,就像古运河的水,看着平静,底下都是故事。”
毛老太的童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她清晰记得日机轰炸扬州时的避难场景,也难忘壹玖肆玖年解放军入城时的欢庆,壹玖伍伍年,壹捌岁的她进入扬州玉器厂工作,与这座城市共同经历了手工业的辉煌岁月。
“那时候早上六点就起床,步行四里路到工厂。”毛老太的回忆里满是细节,“每月工资贰肆元,要养一家五口。”在她陆0岁退休那年,扬州正迎来国有企业的转型阵痛,如今她的退休金已连续壹捌年上涨,这是她最常念叨的“时代进步”。
问及长寿秘诀,毛老太笑着展示她的生活规律:清晨五点起床打太极拳,早餐必吃扬州特色的干拌面配腰花汤,午睡雷打不动两小时,更重要的是她的处世之道——“不想闲事,不念旧怨”,这八个字是她从《菜根谭》中悟出的道理。
她的家中挂着自书的条幅:“知足常乐”,社区医生定期上门体检时发现,尽管年事已高,她的血压、血糖都保持在正常范围。“心态比年轻人还好,”医生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健康。”
毛老太的相册里,珍藏着扬州城的变迁史:壹玖陆贰年汶河路的老照片,壹玖捌伍年文昌阁扩建时的留影,贰00陆年润扬大桥通车的剪报,她常说:“我这一辈子,就像坐在扬州的三轮车上,看着街道变宽,楼房长高。”
最让她感慨的是出行方式的变化。“年轻时回江都娘家要坐半天船,现在坐公交车只要四十分钟。”她的智能手机里存着孙子教她使用的打车软件,“这是新时代的‘千里江陵一日还’。”
毛老太的日常生活也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缩影,社区为她配备了紧急呼叫器,志愿者每周三次上门协助购物,她的医保可以覆盖大部分医疗费用,这是她最感欣慰的“晚年保障”。
但她坚持独立生活:“能动一天就要自己过一天。”这种自立精神,正是扬州人“硬铮”性格的体现,她的子女虽在外地,但每天雷打不动的视频通话,让科技温暖了亲情距离。
作为扬州评话的忠实听众,毛老太能完整复述《武松打虎》的片段,她见证了传统文化从式微到复兴的全过程,如今最开心的事就是带着重孙子去听专场演出。

在她看来,年龄不只是时间的累积,更是智慧的沉淀。“我今年八十多,就像个老树根,看着新枝发芽,最是开心。”这句话道出了她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扬州毛老太今年捌陆岁(周岁),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普通中国老人的生命史诗,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年龄都是一部微缩历史,记录着个体与时代的对话,在追问“毛老太今年多大”时,我们其实是在探寻一种跨越时空的生命智慧——岁月终会老去,但认真生活的每个瞬间,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正如毛老太常说的:“年纪不是负担,是财富,多活一年,就多存了一年的阳光雨露。”这种豁达,或许正是古城扬州赐予她的最好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