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东北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千年古县正悄然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新篇,铅山县,这个因历史上产铅而得名的地方,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进入公众视野,最新的发展脉动显示,铅山已不再仅仅是“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等多维度同步发力、活力迸发的热土。
生态筑基:“绿”为底色的发展转型

最新消息指出,铅山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曾经,矿产资源开发是铅山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也带来了环境压力,铅山县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行关停并转或技术改造升级,将发展的重心转向了绿色生态产业。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的保护与利用,作为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铅山县严格执行生态保护政策,同时巧妙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黄岗山、武夷山保护区周边的森林覆盖率持续保持在极高水准,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成为了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后花园”,最新的环境监测数据显示,铅山县空气质量优良率、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位居全省前列,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的保值增值,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根基。
产业焕新:“特”字引领的动能转换
在产业发展的最新版图上,铅山县精准定位,主打“特色牌”,传统的“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更在创新中焕发生机,当地政府支持建立了连四纸传习所和文化产业园,推动其与现代设计、高端印刷、文创产品深度融合,让古老技艺走出深闺,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
以“河红”茶为代表的茶产业迎来了复兴,最新动态显示,铅山县通过改造低产茶园、引进优良品种、制定标准化生产工艺、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等一系列举措,提升了“河红”茶的品质和市场知名度,电商直播、茶旅融合等新业态的引入,让铅山的茶叶香飘更远,有效带动了茶农增收,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铅山的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也蓬勃发展,有机农产品、乡村旅游民宿、康养度假项目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新启动的若干个文旅融合项目,旨在将铅山的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如石塘古镇)、山水资源进行整合提升,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铅山慢生活”。
民生提质:“实”处着笔的幸福升级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于民,铅山县最新的民生工程消息同样令人振奋,在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一系列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交通方面,境内国省道升级改造工程持续进行,农村公路网络进一步优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教育医疗领域,最新投入使用的几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及县人民医院设施的升级换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在城乡环境整治上,铅山县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污水管网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作,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公益性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途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发展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当下的铅山,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蝶变”,它洗去了传统资源型县市的“铅华”,披上了生机勃勃的“绿装”,从生态保护的坚守,到特色产业的崛起,再到民生福祉的增进,铅山县的最新发展轨迹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谱写着一曲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华丽乐章,其未来,值得所有人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