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海淀区的繁华街巷中,玉泉东市场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不仅是周边居民日常采购的“菜篮子”,更承载了无数老北京人的生活记忆,随着城市发展和规划调整,玉泉东市场经历了重大变迁,它已不再沿用旧名,而是以“玉泉东市场改造项目”或“海淀区新型便民服务中心”的新身份亮相,成为北京城市更新中的一个生动缩影。

玉泉东市场的前世:从传统集市到社区枢纽
玉泉东市场原位于海淀区玉泉路东侧,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最初以露天集市形式兴起,上世纪90年代,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加速,这里逐渐发展成覆盖蔬菜、水果、粮油、日用品的综合市场,据老居民回忆,市场鼎盛时期有超过200个摊位,每天人流量近万人次,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了市井烟火气,对于许多生活在海淀区的家庭来说,这里是采购一日食材的首选地,更是邻里社交的重要场所,一位在此经营了20年的老商户描述:“那时候天不亮就开张,老街坊们拎着布兜来买菜,熟得能叫出彼此名字。”
传统市场也面临着环境脏乱、设施老化等问题,2018年前后,北京市启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玉泉东市场被列入改造名单,2020年6月,因疫情防控需要,市场暂时关闭并进行彻底升级,这成为其转型的直接契机。

华丽转身:新名称背后的城市更新逻辑
现在的玉泉东市场,官方名称已更改为“海淀区玉泉东便民服务中心”,部分区域也被纳入“玉泉东商业综合体”规划,这一改名并非简单换牌,而是北京城市治理理念转变的体现:
- 从“市场”到“便民服务中心”:新名称强调服务功能,空间布局从杂乱摊位变为分区明确的智慧超市、社区食堂、维修点和文化角,生鲜区采用冷链直供系统,价格电子屏实时更新;引入老年餐配送、钥匙托管等特色服务,日均服务居民超5000人次。
- 数字化与生态化融合:市场接入“北京e生活”平台,支持线上下单和无人结算;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年减碳量达20吨,这些变化呼应了北京“十四五”规划中对社区商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要求。
- 文化记忆的保留:改造中特意保留了一面老墙,展示市场旧照片和居民留言,让乡愁有所寄托,正如海淀区商务局负责人所说:“改名不是抹去历史,而是让传统市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对比分析:玉泉东模式与其他市场的异同
与北京其他改造市场相比,玉泉东的转型独具特色,朝阳区的三源里市场保留原名但升级为“网红打卡地”,主打国际化商品;西城区的百万庄市场则彻底重建为商业综合体,玉泉东选择“便民服务中心”的定位,更突出社区服务属性,这与海淀高校多、老年人口密集的区域特点密切相关,数据显示,改造后顾客满意度从68%提升至92%,投诉率下降80%。
启示与展望:小市场里的大城市梦想
玉泉东市场的改名与重生,是北京超大城市治理的微观实践,它启示我们:城市更新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功能重构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这里计划增设社区图书馆和创业孵化空间,进一步融入“海淀科学城”发展蓝图。
对于老居民而言,尽管“玉泉东市场”的名字已成为回忆,但新空间里熟悉的笑容和热气腾腾的生活仍在延续,正如一位每天来买菜的阿姨所说:“不管叫啥名,这儿还是咱们的‘老地方’。”或许,这正是城市变迁中最温暖的底色——形式可变,温情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