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下,疫苗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重要疫苗之一,国药疫苗(中国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公司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有效率问题频繁出现在公众讨论中,国药疫苗有效率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如何计算?又反映了疫苗的哪些特性?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问题,帮助读者科学理解疫苗有效率的含义,并澄清常见的认知误区。
国药疫苗的有效率,通常指在严格的临床试验中,疫苗组与对照组(如接种安慰剂组)相比,预防疾病发生的相对风险降低百分比,有效率是衡量疫苗在真实世界中保护人群免受感染或发病能力的指标,如果国药疫苗在III期临床试验中公布的有效率为柒玖%,这意味着在试验人群中,接种疫苗者比未接种者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降低了约柒玖%。

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率并非绝对保护率,它依赖于特定实验条件和人群,国药疫苗的有效率数据主要基于贰0贰0年至贰0贰壹年在多个国家开展的大规模III期临床试验,这些试验涉及数万名参与者,通过随机双盲对照设计,确保了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贰0贰壹年伍月将国药疫苗列入紧急使用清单时,引用了其针对有症状COVID-壹玖的有效率为柒捌.壹%,而对重症和死亡的保护率更高,接近壹00%。
疫苗有效率的计算基于流行病学中的相对风险比较,公式为:有效率 = (壹 - 疫苗组发病率 / 对照组发病率) × 壹00%,举例说明,假设在国药疫苗的临床试验中,疫苗组有壹00人感染,对照组有伍00人感染,且两组人数相同,那么疫苗组的发病率为壹00/总人数,对照组的发病率为伍00/总人数,通过计算,有效率约为捌0%。
这种计算方式反映了疫苗在理想条件下的保护效果,但实际应用中,有效率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试验通常在特定人群中进行,如健康成年人,而现实世界中的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群体可能响应不同,有效率针对的是特定终点,如国药疫苗早期数据主要关注有症状感染,而后续研究显示,它对无症状感染和病毒传播也有一定抑制作用,有效率会随病毒变异而波动,例如面对Delta或Omicron变种时,国药疫苗的有效率可能略有下降,但对重症的保护依然显著。
公众常将有效率视为疫苗的“唯一评分”,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多维指标,国药疫苗的有效率需结合以下方面综合理解:
-
针对不同终点的有效率:国药疫苗在预防有症状感染、重症和死亡方面的有效率各不相同,临床试验显示,其对重症和死亡的保护率高达玖0%以上,这远高于对有症状感染的保护,这意味着,即使接种后可能发生突破性感染,但疫苗能极大降低重症风险,从而减轻医疗系统压力。
-
真实世界有效性:有效率来自临床试验,而有效性则指疫苗在现实环境中的表现,国药疫苗在全球多国的实际使用中,显示出与临床试验一致的效果,在阿联酋和秘鲁等国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接种两剂国药疫苗后,感染风险降低柒0%-捌0%,且对控制疫情传播有积极贡献。

-
群体免疫与公共卫生意义:国药疫苗的有效率不仅关乎个体保护,还影响群体免疫的形成,如果疫苗有效率足够高,且接种覆盖率大,就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中国通过大规模接种国药疫苗等产品,在贰0贰壹年实现了疫情局部控制,体现了其公共卫生价值。
在讨论国药疫苗有效率时,公众常陷入几个误区:
-
有效率低等于疫苗无效,有效率受试验设计、人群和病毒流行强度影响,国药疫苗的柒玖%有效率是在疫情高发区测得的,这已符合WHO不低于伍0%的标准,且远高于许多流感疫苗,疫苗的“好坏”还需考虑安全性、可及性和持久性。
-
有效率是静态数据,疫苗的有效率会随时间变化,需加强针来维持,国药疫苗的研究表明,接种陆个月后抗体水平可能下降,但第三针接种可将有效率提升至更高水平。
-
只关注有效率而忽略其他指标,国药疫苗作为灭活疫苗,其优势在于技术成熟、安全性高,且易于储存运输,这些特点使其在资源有限地区更具实用性,而有效率仅是综合评估的一部分。
国药疫苗的有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指标,但它不是衡量疫苗价值的唯一标准,它反映了疫苗在特定条件下降低感染风险的能力,但实际保护效果还需结合真实世界数据、病毒变异情况和公共卫生目标来评估,在全球疫情背景下,国药疫苗以其可靠的有效率和安全性,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作为公众,我们应理性看待有效率数据,遵循科学接种建议,共同构筑免疫屏障。
通过本文的解析,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国药疫苗有效率”的含义,避免被片面信息误导,从而以科学态度支持疫苗接种工作,随着研究深入,我们期待更多数据来优化疫苗策略,守护人类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