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的防控实践中,"精准防疫"作为科学防控的核心策略,被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它旨在以最小成本、最快速度、最准范围控制疫情扩散,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正常秩序的影响,在实际执行层面,一种被称为"层层加码"的现象屡见不鲜,它如同精密仪器中的沙砾,不仅扭曲了政策初衷,更在无形中侵蚀着"精准防疫"的大局,其破坏性不容小觑。

"层层加码",简而言之,是指在上级政策基础上,下级执行单位出于各种动机,擅自附加更严苛、更广泛、更持久的限制性措施,它可能表现为:国家要求对特定风险区域进行管控,到了基层可能演变为整个街道甚至区县的"静默";上级提倡非必要不离开本地,下级可能直接升级为"一刀切"的劝返或隔离;核酸检测的频次和范围被无限扩大,远超实际风险研判所需;隔离时间被随意延长,健康管理措施被过度复杂化……这些行为,表面上展现了"高度重视"和"极端负责",实则是对科学精神和法治原则的背离。
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复杂多元,首先是责任规避心态作祟,在"属地责任"的压力下,一些地方管理者抱有"宁左勿右"、"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思维,试图通过超越标准的严格来规避疫情扩散可能带来的问责风险,其次是能力与信心的不足,精准防疫要求极高的流调溯源、风险研判和资源调配能力,当地方缺乏相应技术支撑或专业人才时,简单粗暴的"加码"便成为看似"稳妥"的选择,可能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驱动,将防控措施的严厉程度与工作态度、政治站队简单划等号,忽视了措施的实际效果与社会成本,信息不对称、对病毒认识的变化以及公众的焦虑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加码"行为提供了土壤。
"层层加码"对"精准防疫"大局的破坏是系统性和深远的:
其一,它直接削弱了防控措施的科学性与公信力。 精准防疫的生命力在于"准",当措施脱离疫情实际风险,过度、过宽、过长地施加于人群与社会时,其科学依据便荡然无存,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如不必要的核酸检测、隔离设施占用、人力物力消耗),更严重的是,当公众反复经历与其感知风险不匹配的严格管控时,会对整个防疫政策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产生质疑,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为后续防疫措施的推行埋下阻力。

其二,它加剧社会经济运行成本,滋生次生灾害。 每一份不必要的管控,都意味着企业可能停产、商铺可能关门、物流可能受阻、民众就业生计可能受影响,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低收入群体而言,过度防控带来的冲击往往是致命的,这些经济代价和社会成本,有时甚至可能超过疫情本身带来的直接危害,如就医渠道受阻、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等,形成严重的"次生灾难"。
其三,它扭曲执行导向,助长懒政惰政。 "层层加码"本质上是一种懒政思维,它回避了精细化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转而采用最简单、最不需动脑筋的"一刀切"模式,这种工作方式一旦形成风气,将挫伤那些努力探索科学、精准防控路径的地方和干部的积极性,形成"谁加码谁安全,谁精准谁冒险"的逆向激励,不利于防控队伍能力的整体提升。
其四,它侵蚀法治根基,损害公民权益。 疫情防控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任何超出法律法规授权范围的限制措施,都是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侵犯。"层层加码"往往伴随着对个人出行自由、经营自主权、隐私权等权益的不当克减,长期以往,将弱化社会的法治观念,不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五,它阻碍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与政策协同。 各地防疫政策"画地为牢",标准不一,相互不认可,导致跨区域人流、物流严重受阻,破坏了经济循环的畅通,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背道而驰,也给民众跨区域出行、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困惑和不便。
遏制"层层加码"现象,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关乎疫情防控能否沿着科学、法治、可持续轨道前进的关键,这需要多管齐下:
- 强化顶层设计与标准统一。 国家层面需及时出台清晰、明确、可操作的防控指南和标准,明确各类风险等级对应的管控措施边界,减少模糊空间,为基层执行提供精准标尺。
- 建立科学的考核与问责机制。 考核应侧重于防控的实际效果(如疫情控制速度、社会成本最小化、群众满意度),而非单纯看措施是否"严厉",对盲目加码造成严重后果的,同样要严肃问责。
- 提升基层精准防控能力。 加大对地方流调、检测、预警、应急处置等能力的投入与培训,使其具备"精准"施策的底气与资本。
- 畅通监督与反馈渠道。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专门机关监督的作用,对"加码"行为及时曝光、纠正,建立有效的政策反馈机制,确保基层声音和民众诉求能够上达。
- 加强宣传引导,凝聚社会共识。 广泛宣传精准防疫的理念与成效,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增进公众对必要防控措施的理解与配合,抵制不必要的过度防控。
"层层加码"是精准防疫的大敌,它看似负责,实则卸责;看似安全,实则蕴藏更大风险,唯有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不动摇,坚决防止和纠正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做法,我们才能以更高的治理效能,更低的社会成本,最终赢得疫情防控攻坚战的胜利,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这既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初心使命的践行。
